分享到:
新闻专题|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下的创新创业形势分析
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第四章,订明要加強区內的科技创新合作。纲要提出,要更好发挥内地与香港、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的作用,推动香港、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、发挥更重要作用,并推进「广州—深圳—香港—澳门」科技创新走廊建设。
现时广东省已经成为内地重要的科创基地,在2016年,省内有超过6500间高技术企业产业,占全国五分之一,数目是全国之冠。事实上,不少香港科技公司,多年前已经进入广东,运用内地的优势推动自身发展。
其中经营铝染料产品的柏安美创新科技公司,1993年在香港成立,主要生产染色金属产品。当时内地对铝染料产品需求上升,但仍未掌握相关技术,因此公司董事长陈国良就带领公司进军内地,2009年在广州注册公司,2016年将公司实验室由东莞迁往广州华南新材料创新园。
柏安美行政部经理林家強表示,內地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受惠于国家、省、市政府优惠政策,例如公司在园区可以获得企业设备共享服务平台、投融资服务、市場营销服务,以及创业及政策咨询辅导等。林家強又认为在内地设立科研及生产基地另一个好处,是更容易符合当地的环保要求。
除了将科研工作转移至内地,亦有科创公司,选择不同方式到内地发展。以鱼胚胎进行毒理测试而知名的初创公司「水中银」,在香港以检测认证技术起家,去年初获广东省政府邀请成为「广东质量提升联盟」发起单位之一,继而积极进军內地,不过水中银目前仍然将检测实验室,以及鱼胚胎生产设施留在科技园。
公司创办人陈子翔说,由于本港检测认证水平在国际同国内都具有权威,因此实验室留在香港对公司检测忍受性仍有好处。陈子翔认为,大湾区对公司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超过七千万人口的庞大市场,随着大湾区内地城市生活水平上升,居民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亦日增,因此公司成立「小鱼亲测」消费品安全信息平台,为不同公司产品进行质量认证,再协助推广,提升客户的产品价值。「其中一个奶粉商客户,2017年销售额是50亿元人民币,经公司检测认证,与售价贵一倍的国际品牌有同等高质量,再由消费平台推广后,客户的销售额在一年内增长一倍。」
中小型企业联合会会长郭振邦就认为,除了创科企业外,其他中小企亦有很多机会,借助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扩张业务。他举例指,本港专业服务公司,就可以配合内地科创公司,提供销售、法律等专业服务,一同并船出海。郭振邦建议,本港中小企希望争取在大湾区或其他地区发展,可以多运用政府资源升级转型,例如申请科技券以创新科技更新营运模式,亦可以申请工业贸易署的「发展品牌、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」(BUD FUND),主动拓展海外市场。
不过,谈到本港对本港企业支援等配套,陈子翔同林家強都认为,香港仍有很多地方需要追赶。陈子翔建议,港府参考内地自助创科企业的模式,将资金用于采购初创的产品和服务,以帮助初创开拓市场,比单纯资助初创经营更有成效。当政府成为初创公司用户后,初创会更容易推广业务,以至吸引创投基金投资,并用更多资金吸纳人才扩张经营,最终达志一元补贴生产十元收益的效果。
林家強就指,公司的化工产品过往都是经香港出口,但近年规管收紧令出口变得困难,令公司要将产品改经内地出口,令他担心港府的出口及转口制度,难以跟上时代步伐。
(广州柏安美创新科技董事长-陈国良)